创新◆◆“馆课结合”,探索■★“行走课堂”■■■◆。聚焦水利特色,依托校内“安徽水情教育基地★◆■■”(该基地现为“安徽省‘大思政课’实践教学基地★■★★◆◆”和“安徽省科学技术普及基地”)开展水文化和水情教育实践教学★■,实现校内水文化实践教学全覆盖。聚焦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,带领学生重走习2020年在合肥十八联圩、金寨县大湾村的考察足迹,在佛子岭水库文化馆、淠史杭工程展览馆等地开展现场教学★◆■■■。聚焦协同育人★★,建立思政课◆■◆■■★、通识课与专业课教师组成的混编团队■◆,把通识课■◆★★■★、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实训有机结合起来,在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的过程中开展水文化调研、考察和实践教学◆■★◆◆。
重视“理论引领■★”,开展理论研究■◆★◆★◆。跟进学习习关于文化自信和治水的新论述,在省水利厅机关党委和校党委的指导下,整合力量编写《习治水重要论述摘编》用于指导水文化建设◆◆★◆、水文化教育。成立水文化研究所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中心,把水文化和中国治水理论的研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研究计划◆■◆。据统计★■,党的十九大以来,马克思主义学院立项省级以上文化与水文化类科研项目10多项,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0多篇,出版著作★◆★★■、教材6部,一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奖项■★◆◆◆。
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组织教师深入了解水利行业发展■★■、治水历史、各具特色的水文化以及治水精神,并融入思政课教学和科学研究,水文化育人成效显著。
经过多年的努力,该院打造了一支水文化教学和研究团队,开发了一批水文化类课程■◆■★■、教材和文艺节目,产出了一批水文化科研成果,水文化服务、水文化育人硕果累累。先后获得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“优秀单位■★■■★”★■“优秀组织单位”,全国乡村振兴“笃行计划◆■”“专项团队”“重点团队”“优秀实践团队”★★◆■,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“三下乡★◆”社会实践优秀作品奖,相关成果获得水利部全国水利院校德育教育成果特等奖1项◆■◆◆◆、一等奖2项◆■★◆■,相关作品在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◆■◆、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等各类赛事中获奖20多项。
提供文化咨询。近年来,水利系统非常重视水文化建设,加大了地方治水历史的挖掘和研究、水利设施的调查与保护、水文化场馆的建设与维护★◆◆。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利用人才优势,组织团队开展全省水文化设施普查,为全省水文化设施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决策依据;应邀为★◆■“佛子岭水库文化馆■★★◆”◆■★◆“安徽省凤凰颈排灌站纪念馆◆◆■◆”◆■■★■“淠史杭灌区展览馆”等文化设施的建设提供咨询意见,促进了全省水利系统的文化建设◆◆■★■。
推进主题活动◆★。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开展“送文艺到基层★■★■◆”■★★★◆■“送文化到基层”“送理论到基层★★◆”等主题活动★★,将师生精心准备的水文艺节目■■★、水文化知识和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送到基层单位★★★★■,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★◆、接地气的文化和理论宣讲,得到了水利单位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认可■★◆◆。据统计■★■,党的二十大以来,开展“送文艺到基层■■◆◆”活动10多次,深入70多家水利基层单位义务宣讲安徽地方丰富多彩的水文化、波澜壮阔的治水史、可歌可泣的治水英模人物,以及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近百场■◆,受益党员、干部、群众8000多人次。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皖B2-20080023
开展共建合作。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水利为特色的国家★◆★■“双高计划”建设学校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★■★◆、国家优质高职高专院校。近年来◆◆,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挥专业优势、人才优势■◆◆★■◆,加强与水利行业单位尤其是基层单位的联系★★■■,建立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共建关系■■★★◆★,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讲座、交流研讨★★★、参观考察等活动。据统计,党的二十大以来,马克思主义学院已与10多家水利单位签订协议,进行规模不等的互访交流近70次,学校以优质的文化理论服务赢得了尊重★★、赢得了信任■■■★■,进一步巩固了合作关系。
中新网安徽新闻3月18日电推进水文化建设★◆,讲好中国水故事,对于延续历史文脉,弘扬中华文明◆◆■,坚定文化自信,培养时代新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。近年来,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面向水利行业、服务水利行业■★,依托行业资源积极探索水文化服务◆■■◆★、水文化育人新模式■◆★◆◆,取得了良好成效。
开发优质课程◆■★◆,融入特色资源■■◆。编写文化与水文化类校本教材j9九游会ag真人官网◆◆★■★■,开设文化与水文化类必修课与选修课,同时组织教师将听到的、看到的■◆◆★、查到的、感受到的体现水文化◆◆■◆、水利行业精神的典型事迹转化成案例,编印《水文化育人典型案例集》,供教师学习,并融入日常教学科研。据统计,截至目前学校每学年参与学习水文化类课程的学生累计达到5000多人,占全校学生约1/3,有力地推动了水文化的普及与教育。